硅灰(微硅粉)由于粒徑極小(通常0.1-0.5μm)、比表面積大,易團聚,分散難度較高。要實現(xiàn)更好、更徹底的分散,需結合其特性從預處理、分散方法、助劑選擇等多方面入手,具體措施如下:
一、預處理:打破初始團聚
1. 干燥除水
硅灰若吸濕會加劇團聚,需先在105-110℃下烘干2-4小時,去除表面吸附水,減少顆粒間的氫鍵作用力。
2. 機械預分散
對結塊的硅灰進行初步破碎,可采用顎式破碎機、錘磨機等粗碎設備,將大團聚體打散為小顆粒,為后續(xù)精細分散奠定基礎。
二、選擇高效分散方法
根據(jù)應用場景(如混凝土、涂料、復合材料等)選擇合適的分散工藝:
1. 機械分散法(常用)
? 高速攪拌:使用高剪切乳化機或分散機(轉速1000-3000r/min),通過強烈剪切力打破團聚體。攪拌時需控制固液比(如硅灰:水=1:3-5),避免體系過稠影響剪切效果。
? 球磨/砂磨:采用納米級研磨介質(如 zirconia 珠),通過球珠碰撞和摩擦實現(xiàn)超細分散,適合要求高分散度的場景(如涂料、陶瓷)。球磨時間通常1-4小時,需避免過度研磨導致硅灰結構破壞。
? 超聲波分散:利用超聲波的空化效應產(chǎn)生劇烈沖擊,破壞顆粒間的范德華力,尤其適合小批量、高濃度體系(如實驗室制備)。功率控制在200-500W,時間10-30分鐘,需注意降溫避免硅灰表面改性劑分解。
2. 濕法分散優(yōu)先
硅灰濕法分散(分散在水或有機溶劑中)比干法更高效,因為液體介質可降低顆粒間摩擦力,且便于加入分散劑。若需干法分散(如塑料填充),可配合氣流粉碎機,通過高速氣流碰撞分散,并同步加入干粉分散劑。
三、添加分散劑輔助分散
分散劑可通過靜電斥力或空間位阻效應阻止顆粒再團聚,選擇原則如下:
1. 無機分散劑:適用于水性體系(如混凝土),如六偏磷酸鈉、三聚磷酸鈉等聚磷酸鹽,通過吸附在硅灰表面形成靜電斥力,用量通常為硅灰質量的0.5%-2%。
2. 有機分散劑:
? 水性體系:羧酸鹽類(如聚丙烯酸鈉)、聚羧酸系減水劑(混凝土專用),通過空間位阻效應分散,用量1%-3%。
? 油性體系(如涂料、樹脂):選用脂肪酸鹽、胺類表面活性劑或高分子分散劑(如聚酰胺蠟),用量2%-5%。
3. 分散劑使用技巧
先將分散劑溶解或稀釋,再緩慢加入硅灰中,邊加邊攪拌,避免分散劑局部過量導致團聚??赏ㄟ^zeta電位測試(理想值為-30mV以下或+30mV以上)判斷分散效果,調(diào)整分散劑種類和用量。
四、控制分散體系參數(shù)
1. pH值調(diào)節(jié)
硅灰表面呈弱酸性,在水性體系中,調(diào)節(jié)pH至8-10(如加氨水或氫氧化鈉)可增加顆粒表面負電荷密度,增強靜電斥力,促進分散。
2. 固含量控制
分散體系固含量過高(如超過30%)易導致顆粒碰撞概率增加,反而團聚;固含量過低則效率低,通??刂圃?0%-25%為宜。
3. 溫度控制
機械分散或超聲波分散時會產(chǎn)熱,高溫可能導致分散劑失效或硅灰表面活性降低,需通過水冷控制體系溫度在20-60℃。
五、后處理:防止二次團聚
1. 快速應用
分散后的硅灰懸浮液應盡快使用,若需儲存,可加入少量防腐劑(如甲醛),并在低溫(5-20℃)下密封保存,避免顆粒沉降團聚。
2. 干燥方式
若需獲得分散良好的干粉硅灰,可采用噴霧干燥(入口溫度180-220℃,出口80-100℃),避免烘箱干燥導致的硬團聚。
總結
硅灰高效分散的核心是:先通過機械力打破物理團聚,再用分散劑通過化學作用穩(wěn)定分散狀態(tài),同時控制體系參數(shù)(pH、固含量、溫度)減少再團聚。實際操作中需結合具體應用場景(如混凝土側重流動性,涂料側重穩(wěn)定性)調(diào)整工藝,必要時通過激光粒度儀(檢測粒徑分布)或電鏡觀察驗證分散效果。